首先,基于空地信息交流網絡,形成快速反應維修系統,填補航材供應鏈漏洞。
對于一些大型航空公司而言,在旺季飛行中,飛機日利用率較高,即使航材供應系統能夠根據歷年的供應數據制定出合理的易耗件、常用替換件的航材儲備方案,仍無法避免一些突發故障所造成的航材損耗和缺件情況。在以前,遇到這樣的情況,飛機只能停場待件,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但如果利用現有的網絡信息交流平臺,配合
3D打印技術,則能夠形成快速反應維修系統,從而減少飛機停場次數,甚至杜絕因機務原因而造成的延誤。
這一系統的典型工作流程是:當飛機在外站短停檢查中甚至飛行過程中,外站機務人員或客艙乘務員發現飛機某些故障或客艙內需要更換某個零件時,可以通過拍攝飛機相關位置、相關零件并輔以語音、視頻和文字敘述的方式,借助飛機上的無線WIFI網絡,利用微信或企業內部交流軟件,發送給運控中心或下一站機務負責人員。下一站的相關機務人員即可提前著手準備所需更換的零件。
待飛機一落地,機務人員便能開展更換工作,從而有效縮短了排故準備時間,降低了因機械故障導致延誤的可能性。而當發現倉庫中并無儲備所需航材零件,或者飛機抵達的機場本身并無相應的航材倉庫時,放行人員仍能立即向快速反應維修系統中控制
3D打印加工的人員發送相關的航材編碼,加工人員便能根據編碼從數據庫中調出零件的3D逐層建模STL信息數據,選擇相應的熱塑性材料、共晶系統金屬以及各種合金和高分子材料作為耗材,打印所需航材。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的3D打印技術,即便是家用級別的打印機,也已可以打印100微米級別的細小零件,大型的工業級打印機則可以直接打印尺寸超過1.2米的大型零件。
除了機械型材之外,3D打印技術甚至還可以進行不同材料之間的疊加打印,可以生產各種飛機操控、通信、電子系統上所使用的芯片。也就是說,只要經過適航當局的PMA適航審定,同時具有符合要求的3D打印設備及耗材以及準確的零件建模信息數據,航空公司的機務維修部門便可在任何一座機場按照航班的需要,以極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時間內制造出故障飛機所需要的航材零件,不但可實現快速維修,更可有效降低航材供應成本。
相對于傳統的在一些樞紐基地建立大型航材儲備倉庫和維修機庫的維修模式,購買一套工業3D打印機,準備好相關的航空材料耗材,連上一臺有網絡的電腦,航空公司就可以迅速開展維修工作,其成本投入、響應速度較之傳統生產與服務模式要低廉和高效得多。
其次,生產特殊需要的自制工具并實現定制化公務機產品供應。
在機務維修工作中,很多時候維修企業都需要根據特殊的需要購買一些特殊的工具,如特殊螺母所需要的特種扳手、特種起釘器、專用的發動機托架、APU維修工作臺、襟翼垂尾維修腳手架等。以往,這些特種工具和設備或是需要花費高價進行購買,或是只能尋找不一定合用的設備進行替代,但在有了3D打印設備之后,機務維修企業就可以根據需要自行設計與制造,從而有效提高生產效率。此外,對于正在日益崛起的公務機和通用航空市場而言,客貨艙定制化也是航空維修的一項新服務,而根據客戶需要,打印客戶所需要的客貨艙特殊內部構件和設備,則可大幅度提高客戶服務體驗,并成為維修企業的新增盈利點。
事實上,3D打印設備還可以使用各種食用材料打印各種食品,對于航空公司而言,新型的3D打印航食無疑也可以為公司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客戶體驗提供新的契機。
最后,實現快速修補,減少飛機意外零件更換,延長飛機使用壽命。
飛機遭遇鳥撞,起落架、剎車轂軸承磨損,是飛機在航線維護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在以前遇到鳥擊,如果過于嚴重,飛機只能停場等待更換零件。而基于3D打印技術,一些特制的3D打印機則可根據相應的3D建模技術中所存儲的飛機完好零件的形狀與尺寸,對飛機蒙皮甚至發動機葉片被損傷部分進行噴印修復,從而使飛機無需停場即可繼續飛行。同樣的,對于一些磨損的軸承、飛機輪胎部件,如果沒有可更換的備用件,或磨損程度不值得更換的備用件,通過這種小范圍的修補則可大大降低飛機零件更換成本,延長飛機使用壽命。
事實上,3D打印技術正日益完善。其中,選擇性激光燒結、直接金屬激光燒結、熔融沉積成型、立體平版印刷、數字光處理、熔絲制造、電子束熔化成型、選擇性熱燒結、粉末層噴頭三維打印等新型3D打印技術已經有了被用于國際空間站、汽車制造、建筑裝潢等行業的成功案例。航空維修業如果將這些成熟的3D打印技術應用于自身,將起到縮短維修等待周期,降低維修制造成本,提供特種定制、多樣化維修服務等多項作用,從而促進民航維修企業從傳統意義上的成本單位向效益單位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