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在中國能不能維持世界第一的地位?
眾所周知,中國這幾十年的巨大成就,依靠的是強大的制造業,吸收了從土地上解放的大量勞動力,創造了萬億級的外匯儲備,這也是目前的核心競爭力。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能不能維持世界第一的地位?歐美制造業從總量上來說已少之又少,不可能再移到中國來,從勞動力供應、成本和環境成本角度講,中國的制造成本已比周邊發展中國家要高,在美國市場上,可以看到孟加拉國制造、柬埔寨制造、海地制造這樣的標簽越來越多。
那為什么還有很多產品仍在中國制造?據測算,一臺售價499美元的第一代iPad,只有33美元是加工勞動力成本,而最終在中國裝配的成本只占8美元。一方面看,中國的勞動力拿的錢太少了,我們應爭取更多,但另一方面看,即使美國的勞動力成本是中國的10倍,也不過80美元,一臺iPad利潤有150美元,似乎在美國制造也行。中國的優勢就是30年生產電子產品的經驗。工廠早已形成產業網,具備高度發展的供應鏈,多元化設計及工程技術,嫻熟的生產工藝,以及迅速投入規模化生產的意愿,中國提供的是一個成功的工業產業群。
可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的,由于高漲的失業率的壓力,歐美都不同程度提出振興制造業的計劃。除政府推動之外,有經濟學家指出,正在到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就是工業的數字化革命必將深刻影響世界制造業版圖的分布。
3D打印機就是一個直觀的代表,其工作原理為:使用一束紫外線凝固一層薄薄的液態塑膠(有點兒像墨水),并不斷重復這個過程,一層層增加塑膠,最終打印出一件成品。目前,銀子、玻璃等多種材料都能成為打印的“墨水”。原本一次性的樣品制作成本很高,但3D打印機可大幅降低成本。現在許多消費品、機械零件、鞋子和建筑模型在進一步開發前以3D打印的形式,供工程師、設計師和客戶評估效果。任何改動可在幾個小時后或一夜之間重新打印出來,而不用花上幾周時間等工廠把新模型制造出來。有設計師已使用由塑料和尼龍材料“打印”的鞋和衣服作為T臺模特的穿著。
在美國,已有家公司通過收集會員的各類奇思妙想,打印出小批量成品銷售,如反響好,再交給工廠大規模制造,這樣就已走通了產業化的道路,也大大降低了創意產品的門檻,令創意更易變成生意。上網打印三維產品對制造業來說有三大意義:一是加快了產品上市時間,2010年在蘋果推出iPad后四天,與之配套的保護套也上市了。二是產品上市的風險系數幾乎為零,因為企業家可在擴大生產規模前檢驗這一創意是否可行,并可根據買家的反饋做出反應,調整設計方案。三是可生產一些普通方式無法生產的產品,因為通常這些產品太過復雜而無法使用機器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