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女媧以自己為模特,用黃土造人。先是一個個地捏,然而捏了很長時間后她發現這樣難以讓人類快速遍布世界。想想也是,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算術題,就算是5分鐘捏一個,要捏出當今世界的70億人的話,那得……6600多年,中華文化上下5000年,也就是到今兒女媧還在捏呢。于是女媧很聰明地拿了條繩子(一說藤條),粘上黃泥一甩,嘩!一下子就造出一大片人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是人類自打有了手藝這天開始就憧憬這么一條甩之就能成型的繩子。當然,上萬年以來人類也就只能想想,直到我們有了科學,制造了機械,有了電,最后到了今天我們有了3D打印。
3D打印的前身是快速原型制造,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應用于工業設計和生產過程。現在通用的各3D打印技術,在當時基本上都已經開發出來了。反而3D打印這名字來得晚,直到1995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名畢業生JimBredt和TimAnderson才第一次提出了“3D打印”的概念。
他們之所以要將這個技術命名為“3D打印”,除了其樣機的概念就是像打印文件一樣制造產品,同時也是期望這項技術最終能像打印機一樣走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