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物種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講,確實過于遙遠與模糊,特別是那些已經滅絕上千萬年的物種,更是難以發現其原始的形態。而3D打印的出現,為生物學家提供一種新的輔助工具。據e鍵打印(ejdyin.com)了解,牛津大學博士借助3D打印發現新遠古物種。
大約兩周前,Close博士了一篇研究論文,記錄了關于一塊屬于Palaeoxonodon ooliticus的下顎化石的發現,擁有如此之長而且拗口的這個生物是來自中侏羅紀的一種老鼠大小的哺乳動物。Close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是在蘇格蘭斯凱島上發現了這個有1.7億年歷史的化石。此前科學家們也發現了個別類似的牙齒化石,但是它們曾經被認為屬于三個不同的物種。而在3D打印技術和掃描技術的幫助下,Close博士和他的團隊意識到,Palaeoxonodon ooliticus很可能是這些牙齒和下顎的唯一所有者。而且由于有了3D打印和掃描技術,他們不用把化石從其寄身的巖石中挖出來也能夠得出該結論。
“如果在10年輕,標準的做法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堅硬的石灰巖中把化石刨出來。”Close博士說,“如今,我們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只需使用一臺基于X射線的計算機斷層掃描(CT)對標本進行掃描,就可以獲得逼真的三維圖像,所以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可以通過數字來完成。”
在掃描完成后,Close博士通過i.materialise將化石3D打印出來。實際的顎骨只有幾毫米大小,但是i.materialise在使用尼龍(PA)材料打印時將其尺寸放大了20倍,以便于其研究。因此之前很難分辨的微小細節如今清晰可辨。
“數字化的模型可以如此輕易地將對象尺寸擴大至原來的20倍,這使得它更加方便。”Close博士說,“我發現,如果能夠審視一件3D打印件會對我們描述一件化石的解剖學結構帶來很大的幫助,因為它突出了一些可能不會立即從電腦屏幕上顯現出來的特征。”
如今對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或者考古愛好者來說,3D打印的化石已經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掃描技術已經使得數字模型的創建變得更加容易,而這些模型往往會免費提供給公眾下載和打印。Close博士就把他的文件上傳到了DataDryad,這是一家致力于科學數據開放和共享的組織。人類學家Kristina Killgrov最近就整理了一個提供3D打印化石的數據庫的名單,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這項技術為研究帶來的幫助,這個名單正在變得越來越長。
Close博士過去就曾經協助同事們處理化石的3D掃描數據,并且已經習慣于通過i.materialise的平臺3D打印研究對象。但是Palaeoxonodon ooliticus是他為自己的研究打印的第一個標本。在提升他的研究能力之外,3D打印也使得他在同行之中獲得了一些炫耀的快感:
“3D打印化石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我可以向同事和朋友炫耀自己制作的標本。”Close博士稱:“幾乎每個看到它的人都會驚訝,尤其是當他們聽到這個模型的制作成本只有80美元時。”而e鍵打印(ejdyin.com)這兒的打印制作每克1元,模型制作10起步喔。